古人有云: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家風建設與企業、國家建設息息相關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家風是時代的精神家底,一個家,是我們一切的起點、歸來的方向。
近日,為貫徹學習《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》,“德潤陜煤”家風建設活動開展愈熱,神木分公司蘊含的家教家風、家規家訓也弘揚開來,不禁想到我家的家風,樸實無華但敦敦教誨,不斷引領著我正面成長。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,小時候住在離城不遠的鎮子,自記事以來,父親便協助舅舅在外經商,每月回來最期待的事情,就是從城里給我們帶回了好吃的好玩的,母親是生活的操持者,雖不富裕,但生活井井有條。初一開始,關系較好的小伙伴轉學去了城里,小小的人兒已經有了攀比心理,便也和家里鬧騰,要去城里上學,那是記憶中父母第一次嚴厲教訓:莫與花朵比美麗,做事盡心力,為人坦蕩蕩。雖然年少不知語中意,父母也“從了”我,但這次教誨成了步入社會記憶猶新的立志方向。
畢業后已有兩年離鄉工作經驗的我,已經習慣了報喜不報憂,不再是家人操心的孩子,自覺在父母心中已是獨當一面的大人了,直到18年1月來到神木分公司報道時,曾幻想過各種工作經歷的考驗,當面對毛烏素沙漠中新建生產基地環境和戴安全帽的“工友”同事,我還是退縮了,短短三天時間,我忘記了是怎么和家里“訴苦”的,不懂事的像個沒畢業的小孩。當我回家真真切切看到母親哭腫的雙眼,看著刺眼的幾絲白發,那時我明白,工作的意義不再是舒適的環境和穩定的收入,更大的責任在我心里埋下了深根。
在上大學的時候,姐姐畢業開始工作了,一直以為她的工作是別人眼中的“好工作”,家里電視機底下十幾本榮譽證書也總以為來的易如反掌,直到我上班后,才知道每個證書背后的認可和努力。姐姐一開始在離家2小時路程的縣里工作,常遇周末就會聽到她要為哪個同事值班,調休就不回來了,一次在飯桌上提到這事,她也是若無其事的說同事基本都是本縣人,她反正也不能天天回家,調休對她沒什么影響,但是會增加本縣同事的周末幸福感,日積月累的勤勞,才知道那些榮譽證書的沉甸甸,于是工作的意義不光是認真負責,還有乘人之美、換位思考的“樂趣”。
幾年前,媽媽入職親戚的公司就職出納一職,“全職媽媽”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她,第一時間并沒有獲得我們的支持和鼓勵,工作中媽媽也遇到了各種問題,如:非專科出身的碰壁、同事間的相處之道等等,卻從未聽到一句她放棄的話,碰到陌生字會給我發微信,然后通過我的回復一筆一劃的模仿記賬,遇到偏遠的工作任務安排,會讓我打電話給她叫滴滴。是啊,辦法總比困難多,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力所能及,還有突破和挑戰。
國有棟梁,大愛無疆;爾如嫩草,小愛芬芳。我的家族相齡小孩十多個,我們在樸實無華的“家風”中行正立端,坦蕩做人做事,就是我們成長路上立志、勤學、改進、責善的初心。(劉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