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奶奶今年80多歲了,歲月的微風從頭頂拂過,落了滿頭的雪,銀絲花白;雙腿蜷曲,脊背佝僂,走起路來顫顫巍巍,好似一株成熟的麥穗,被生活壓彎了腰。
奶奶排行老大,那時人丁興旺,但家庭條件又極為艱苦。時代的灰,落在老百姓的頭山,就是一座山。在生產(chǎn)隊時,夏天晌午的棉花地,暑氣濕熱,像個不通風的蒸籠,長時間在地里干活,年齡大了雙腿便得了風濕病,脊背也直不起來。每遇陰雨天,疼痛便像影子一樣揮之不去。
奶奶是個樂天安命的人。在柴米油鹽的細碎光陰中,用一雙巧手、滿竅巧思,讓平凡拮據(jù)的生活開出花兒。
奶奶做的一手好針線活兒。家里人多,夏冬兩季、兒孫八人,夏天是輕便舒適的單底布鞋,冬天是加棉厚實的暖和棉鞋,一針一線,一點一滴,將時間與愛注入其中。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想起許多個夜晚,在昏黃的燈光下,我?guī)涂床磺遽樠鄣哪棠蹋┻^無數(shù)次線,一位滿頭銀絲的老太太,納著鞋底,一針又一針。
光陰悄悄從指尖溜走。如此這般,我穿著奶奶做的花布鞋,一直到十八歲。如今,奶奶老了,視力和精力都不比以前;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,也沒人常穿布鞋了。每次回家,奶奶仍小心翼翼從箱底拿出珍藏的花鞋墊,這樣的愛靜默又深沉。
每次外出歸家時,總有一縷炊煙裊裊升起,伴著煎餅的香氣飄在老屋上空。尋味而去,灶臺前爐火旺盛,爺爺在添柴燒火,一旁奶奶則拌好面糊、撒入香菜,這是奶奶的又一拿手絕活“攤煎餅”。鍋底燒好合適的溫度,舀一勺面糊,迅速均勻地在平底鍋上畫出薄薄的圓。在溫度和時間的雙重反應下,煎餅表面慢慢變金黃,邊上翹起酥脆的薄皮,墨綠的香菜葉點綴其中,一下就勾起了肚里的饞蟲。
奶奶老了,她所擁有的太少,華麗的語言、健康的身體、充裕的金錢都離她太遠。鞋墊和煎餅,已是她能拿出來最珍貴的“寶貝”。以時間做宣紙,巧手化妙筆,如果奶奶會寫字,那一筆一劃、一針一線、方寸灶臺皆是愛的表達。
俗話說: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。”奶奶的“寶貝”是花鞋墊、是煎餅,更是從小在炕邊長大的我們。
當年逾古稀的奶奶,顫顫巍巍拿出鞋墊、彎腰在灶臺前忙活,時光雖無言,但溢滿的愛已在堂前屋后飄散升騰。這樣辛勤操勞一生,以愛呵護我們的奶奶,何嘗不是我們的“寶貝”。
月華如水,思念如瀑,我想起了遠在家鄉(xiāng)的奶奶。(肖倩倩)